【樂思樂語】2017曉韵巴洛克春夏講座

【樂思樂語】2017曉韵巴洛克春夏講座

歐洲古樂復興運動發展超過一百年,音樂家們基於尊重作曲家的創作原意,透過歷史考證,重新詮釋音樂史上的經典曲目,被稱之為「原樣演奏」 (Authentic performance) ,發展至今儼然成為顯學。曉韵古樂團秉持著這個精神,從理性的歷史解析以及感性的實際演奏者角度,讓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重新注入詮釋新觀點。

2014年9月起,曉韵古樂團定期舉辦關於巴洛克音樂的系列講座與音樂會,近三十場的講座與演出廣受好評。系列邁入第四年,2017年春夏系列講座將以【樂思樂語】為主軸,探討古樂詮釋中較少被討論,但卻是音樂詮釋中的重要環節,如古樂復興運動、古樂教育、速度選擇、以及古老音律使用與聲響美學等,並且特別邀請新英格蘭音樂學院與波士頓大學音樂學院的木笛教授Aldo Abreu前來分享泰雷曼 (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 長笛無伴奏幻想曲TWV40: 2-13的深入研究。

 

♬1月7日(六)2:00 ~ 4:00 p.m.《古樂復興運動與歐洲古樂教育養成》
主講者:梁益彰(木笛演奏家)、蔡佳璇(大鍵琴家)

由大鍵琴家蔡佳璇與新銳木笛演奏家梁益彰,一同娓娓道來古樂復興運動的發展,以及歐洲古樂教育的養成。期許聽眾對於古樂復興運動的歷史以及詮釋美學觀的轉換,有脈絡可循,並且認識當今古樂教育的發展。

20世紀初蘭多芙絲卡 (Wanda Landowska, 1879-1959) 與巴黎Pleyel鋼琴工廠嘗試重新製造出大鍵琴,引發第一波古樂復興的風潮;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瑞士、荷蘭與德國各地開始第二波古樂復興運動,眾多寶貴的歷史文獻被發掘出來,製琴師們至各地尋找存留下來的古樂器並嚴謹測量,致力於重建與16、17和18世紀一模一樣的樂器。音樂學者、製琴師以及演奏家的緊密合作,對於演奏詮釋嚴謹的考證,讓「原樣演奏」 (Authentic performance) 儼然成為巴洛克音樂或更早期音樂研究的顯學。古樂研究在最初發展時期,常被現代樂器演奏者詬病「歷史考就」多於「音樂感動」。但20世紀末古樂詮釋教育漸漸轉向,以原樣樂器演奏的古樂家走出學術象牙塔,與現代樂器演奏家不再壁壘分明,轉而相互溝通音樂理念。今日21世紀走出了新的道路,轉為一種被歷史所激發的演奏風格 (Historically inspired performance),尊重歷史與作曲家,並且更能與當今聽眾共鳴。

 

♬ 2月13日 (一)7:30 ~ 9:30《泰雷曼無伴奏幻想曲TWV40: 2-13之精密解析》
主講者:Aldo Abreu(木笛演奏家)、陳孟亨(木笛演奏家)
*本場次由新竹直笛合奏團協辦

曉韵古樂團很榮幸邀請波士頓大學藝術學院木笛教授Aldo Abreu以及國內知名木笛演奏家與教育家陳孟亨來解析重要的巴洛克管樂經典作品:泰雷曼無伴奏幻想曲,作品編號TWV40: 2-13。

泰雷曼 (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 是眾人耳熟能詳的作曲家,也是位非常喜愛旅行的音樂家,當他旅行至某地,或接觸到新類型的音樂體裁,便會嘗試以新式風格來進行創作。泰雷曼自1721年起,擔任德國最開放的自由貿易市-漢堡五間教堂的音樂總監職務。泰雷曼於推廣音樂普及教育上下了很大功夫,在法蘭克福、萊比錫、漢堡皆有他所創辦的大學音樂社 (collegium musicum)。作品十分多產並且多元,堪稱是當時候最富影響力的作曲家之一。

泰雷曼出版於1732/33年的12首長笛無伴奏幻想曲 (12 Fantasias for Flute without Bass) 是所有木管樂器演奏家從小到大必定需要學習的經典曲目。由於他的音樂風格多元,並且強調「歌唱是所有的音樂基礎。*」因此在詮釋時,必須顧及風格的轉換以及歌唱的必要性。Aldo Abreu教授對於泰雷曼有深入的研究,於2009年錄製泰雷曼幻想曲專輯,並且使用傳奇製笛師以及古樂推手Friedrich von Huene 三百年前的古老木笛來詮釋這12首幻想曲,在此演講中兩位教授將講述泰雷曼音樂的詮釋法以及木笛聲響美學。

*泰雷曼於1718年寫給馬特森之書信。“Singenist das Fundament zur Music in allenDingen.”節錄於Mattheson, J.Grosse General-Baß-Schule.pp.170

 

♬ 4月15日(六)2:00 ~ 4:00 《18世紀音樂詮釋之速度選擇》
主講者:蔡佳璇(大鍵琴演奏家)

系列第三場講座由大鍵琴家蔡佳璇主講,共分為四大部分:第一、從歷史文獻一窺18世紀音樂的速度運用;第二、一首作品中的速度轉換與比例原則的關聯性;第三、舞曲速度探討;第四、音樂速度術語的意義與相對速度的運用。

音樂詮釋中一非常重要的環節在於良好的速度選擇,但對於18世紀的作品該如何正確選擇速度呢?從歷史文獻中,例如音樂家、樂評人以及舞蹈教師的論述及手札,可得知當時利用秒數、鐘擺、心跳等等度量方式所標示的演出速度,幾乎可以精確計算出當時樂曲演出使用的速度。在1752年鄺茲的《論長笛演奏準則》中,對於音樂速度術語與相對速度有相當仔細的探討。此外,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作品與舞蹈之間有著緊密的關聯性,因此掌握舞蹈速度也是重要課題。在此講座,大鍵琴家蔡佳璇將一一解說18世紀作品在速度選擇與音樂詮釋的關聯性。


♬ 5月20日(六)2:00 ~ 4:00 《巴洛克時期古音律之概論與實踐》
主講者:蔡佳璇(大鍵琴演奏家)

巴洛克時期常用調律就有數十種之多,一般可將音律分為平均音律,如畢達哥拉斯音律(Pythagore's tuning)、中全音律 (Meantone temperament) 等,以及不平均音律,如威克麥斯特音律 (Werckmeister temperament)、瓦洛替音律 (Vallotti temperament) 等。由於不同時代與地區在音律以及基本音高不盡相同,有時甚至相差甚遠,因此影響了音樂美學觀的想法,如同18世紀廣為流行的音樂情意學 (Affektenlehre) 在調性上色彩的運用,就與不平均音律的使用有相當程度的關聯性。

大鍵琴家蔡佳璇將於本場講座中講述鍵盤樂器音律與純律上的差異,並且導入巴洛克時期的音律歷史發展概論。演講第二部分將會在雙層大鍵琴上示範16至18世紀三種最常用的調律,如畢達哥拉斯音律、中全音律、瓦洛替音律等,用不同作品示範,體驗早中晚期音響共鳴的美感。

 

講座地點:台灣絃樂團(台北市中正區臨沂街75巷4-1號B1)

講座費用:
單場350元;網路預購、台絃之友320元
四場套票:1,200元

主講者:
蔡佳璇(大鍵琴家)
陳孟亨(木笛演奏家)
梁益彰(木笛演奏家)

特別邀請:
Aldo Abreu(新英格蘭音樂學院與波士頓大學音樂學院的木笛教授)

主辦單位:曉韵古樂團 02-2624-1091
協辦單位:台灣絃樂團、新竹直笛合奏團(2/13場次)

台灣絃樂團 / 台北市臨沂街75巷4-1號B1

活動票券

票種 販售時間 售價
2017/1/7【樂思樂語】《古樂復興運動與歐洲古樂教育養成》 主講者:梁益彰、蔡佳璇

2016/12/01 12:00(+0800) ~ 2017/01/07 16:00(+0800) 結束販售
  • TWD$320
2017/2/13【樂思樂語】《泰雷曼無伴奏幻想曲TWV40: 2-13之精密解析》 主講者:Aldo Abreu、陳孟亨

2016/12/01 12:00(+0800) ~ 2017/02/13 21:30(+0800) 結束販售
  • TWD$320
2017/4/15【樂思樂語】《18世紀音樂詮釋之速度選擇》 主講者:蔡佳璇

2016/12/01 12:00(+0800) ~ 2017/04/15 16:00(+0800) 結束販售
  • TWD$320
2017/5/20【樂思樂語】《巴洛克時期古音律之概論與實踐》 主講者:蔡佳璇

2016/12/01 12:00(+0800) ~ 2017/05/20 16:00(+0800) 結束販售
  • TWD$320
【樂思樂語】2017曉韵巴洛克春夏講座 四場套票

2016/12/01 12:00(+0800) ~ 2017/01/07 16:00(+0800) 結束販售
  • TWD$1,200
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