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讀經典】2016曉韵巴洛克秋冬講座
繼2014年古樂超譯、古樂正夯、2015年古今對談,以及2016年春夏古樂新說的系列講座,今年曉韵巴洛克秋冬講座將深入歷史文獻,結合文獻導讀以及演奏詮釋教學,探討18世紀巴洛克音樂詮釋美學。《樂讀經典》的系列講座,包含五場講座,邀請台灣知名音樂學教授-陳漢金、古樂演奏家-蔡佳璇、陳孟亨、小提琴家-陳鈺雯、鋼琴家-顏華容,以及新生代古樂新秀-張以利、簡志賢、梁益彰,一同探索巴洛克音樂詮釋美學,綜觀音樂文獻,解析音樂素材,並且導讀18世紀最重要的三本音樂文獻:1752年鄺茲的《論長笛演奏準則》、雷奧波德‧莫札特於1756年所著《論小提琴演奏準則》,以及卡爾‧菲利浦‧巴哈分別在1753與1762年的兩冊《論鍵盤演奏藝術》。這三本文獻的內容,除了分別探討各樂器的歷史與演奏法外,也解析了音樂詮釋與音樂美學之間的關聯。他們將藝術訴諸文字及樂譜,才讓我們今日有脈絡可循18世紀的音樂品味及演奏方式,其中有許多的觀念,歷久彌堅,例如真誠的演奏、如歌式風格等,依然適用於260多年後的今日,皆是音樂家與教育家追求的最高標準。
【樂讀經典】2016曉韵巴洛克秋冬講座(皆為周日下午,兩點準時開講)
♬ 8月28日 《重度泰勒曼解析後的木笛新世界》
主講者:梁益彰(木笛演奏家) 與談人:蔡佳璇(大鍵琴家)
旅居荷蘭的優秀木笛演奏家-梁益彰,藉由分析泰雷曼五首雙協奏曲與委託台灣新銳作曲家-鄭伊里(*1984) 譜寫新作,觀看近300年後的作曲家與演奏家,如何透過解構建構的過程,呼應前人樂思,開拓新頁。泰勒曼(1681-1767)寫了五首膾炙人口的木笛與另一獨奏樂器之雙協奏曲,分別為:低音管(F大調/TWV 52:F1)、古長笛(e小調/TWV 52:e1)、維奧爾琴(a小調/TWV 52:a1)以及兩支木笛(a小調/TWV 52:a2 以及降B大調/TWV 52:B1)。根據譜寫的時期不同,這五首曲子分別涵括的風格、曲式也不盡相同。泰勒曼善於融合多種不同風格並集大成,而這特點,也具體展現於這幾首雙協奏曲中,讓音樂更加豐富多元。透過分析與研究這些雙協奏曲,從大師筆中尋得靈感,並委託台灣作曲家鄭伊里(*1984)譜寫新的雙協奏曲給木笛、日本笙、電子音樂以及現代交響樂團,為雙協奏曲曲式開拓更多現代曲目。
♬ 9月25日 《18世紀音樂文獻導讀》
主講者:陳漢金 (師大音樂系教授) 與談人:蔡佳璇(大鍵琴家)
今日的音樂演奏家在技藝上的專精,與音樂學者在文獻上的專研,兩者相輔相成,雙方的研究、溝通以及與聽眾的交流,讓音樂詮釋更具深度廣度,讓聽眾聆聽音樂深度內涵。在巴洛克時期,音樂演奏家時常身兼音樂學者,並且撰寫許多關於演奏技法或是風格探討書籍,因此在演奏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如何兼顧符合時代精神的美感,閱讀文獻即是很重要的課題。曉韵古樂團邀請師大音樂系陳漢金教授,綜觀18世紀音樂文獻,精闢分析其音樂美學。
♬ 10月30日 L. 莫札特《論小提琴演奏準則》
Leopold Mozart. Versuch einer gründlichen Violinschule. Augsburg 1756
主講者:張以利 (古小提琴演奏家)、陳鈺雯(中山大學助理教授)
雷奧波德・莫札特(LEOPOLD MOZART, 1719-1787)為十八世紀重要的小提琴教育家,是人最為熟知的,莫過於他非常著名的小提琴教學法《論小提琴演奏準則》,以及身為音樂家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的父親。《論小提琴演奏準則》問世之後,立即成為十八世紀當時最著名的演奏法教本,影響力甚至擴及到整個十九、二十世紀的小提琴教學發展。 此教學法當中融合了當時流行的義大利演奏法學派,同時莫札特也受到了當時音樂家如塔悌尼(Giuseppe Tartini, 1690-1760)、傑米尼亞尼(Francesco Geminiani, 1687-1762)、艾曼紐・巴哈(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 1714-1788)的影響,融合莫札特自身的音樂理論觀點,並彙整小提琴的演奏法以及技巧。 此次的講座,巴洛克小提琴家張以利以《論小提琴演奏準則》教學法與泰勒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來做演奏實證,並且邀請到對巴洛克音樂有深度研究的中山大學音樂系-陳鈺雯助理教授,一起探討十八世紀當時小提琴音樂的風格及技術之開發,以及小提琴藝術及音樂之內涵。
♬ 11月13日 鄺茲《論長笛演奏準則》
Johann Joachim Quantz. Versuch einer Anweisung, die Flöte traviersière zu spielen. Berlin 1752.
主講者:陳孟亨(木笛演奏家)、簡志賢(古長笛演奏家)
17世紀長笛經歷多次大改良,相較於文藝復興長笛,巴洛克長笛音域更寬闊、音色更響亮,較容易演奏高深技巧。這富表現力的新式長笛樂器,快速地成為貴族間喜愛的時尚樂器。對於長笛發展具舉足輕重的腳色,莫過於18世紀普魯士國王斐德烈二世的長笛教師-鄺茲(Johann Joachim Quantz, 1697-1773),他共創作500餘首長笛作品,並在1752年著寫重要的《論長笛演奏準則》內容提及長笛發展歷史、長笛演奏法、音樂教育、以及探討詮釋各面向,如裝飾奏、速度比例等,通用於各器樂演奏家。此講座由新竹教育大學助理教授暨木笛演奏家-陳孟亨以及青年古長笛演奏家-簡志賢,系統化解讀《論長笛演奏準則》,並實際示範書中所探討的巴洛克作品詮釋法。
♬ 12月11日 C.P.E.巴哈《論鍵盤演奏藝術》
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 Versuch über die wahre Art das Clavier zu spielen. Berlin 1753,1762
主講者:顏華容(實踐大學音樂系副教授)、蔡佳璇(大鍵琴家)
艾曼紐‧菲利浦‧巴哈,這位老巴哈的二兒子,在18 世紀後半最具有影響力的音樂家之一,並被稱為原創天才。在1738 年進入了普魯士宮廷,為當時還是王儲的斐德烈大帝,擔任大鍵琴伴奏,展開了他長達30 年不被重用的柏林生涯。所幸首都柏林受啟蒙運動影響,有著思想開明的文化沙龍,1768 年成為漢堡五間教堂的音樂總監職務。他兩冊重要著作《論鍵盤演奏藝術》(Versuch über die wahre Art das Clavier zu spielen),此書所提及的鍵盤樂器不僅代表當時廣泛流行的大鍵琴與翼琴(Clavichord),也意指著當時的新鍵盤樂器-鋼琴(Fortepiano),內容全面性解析音樂演奏詮釋及數字低音暨作曲法等面向。這讓他的聲名遠播歐洲,18 世紀就曾多次再版,莫札特、海頓、貝多芬皆對他有極高的推崇。由於C.P.E.巴哈以及鄺茲皆為普魯士宮庭樂師,但音樂風格品味,十分不同,因此比較兩本作品中的音樂詮釋,也是一窺18世紀中葉多元風貌的重要線索。此講座由大鍵琴家蔡佳璇講解裝飾奏與數字低音、幻想曲式的演奏法,並邀請實踐大學音樂系副教授暨鋼琴家顏華容,一同討論在大鍵琴與鋼琴的巴洛克音樂演奏法。
講座地點:台灣絃樂團(台北市中正區臨沂街75巷4-1號B1)
講座費用:
單場350元;網路預購、台絃之友320元
五場套票:1,500元
主講者、與談人:
陳漢金(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
顏華容(實踐大學音樂系副教授)
陳鈺雯(中山大學助理教授)
蔡佳璇(大鍵琴家)
陳孟亨(木笛演奏家)
梁益彰(木笛演奏家)
簡志賢(古長笛演奏家)
張以利(古小提琴演奏家)
主辦單位:曉韵古樂團 02-2624-1091
協辦單位:台灣絃樂團
贊助單位: